脾肾阳虚之所以难治愈,主要与病程缠绵、体质差异、生活方式影响、多脏器功能失调及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病程缠绵,虚实夹杂。脾肾阳虚多由长期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久病失治导致,病程往往较长。阳虚日久易生痰湿、水饮等病理产物,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单纯温补易助邪,攻伐又伤正,治疗需兼顾扶正与祛邪,增加了用药难度。
二、体质差异,个体化强。中医强调“因人制宜”,脾肾阳虚患者体质特点各异。例如,部分患者兼有肝郁气滞,需疏肝理气;另一些则合并血瘀,需活血通络。若未精准辨证,温补药物可能加重气滞或血瘀,导致疗效不佳。
三、生活方式难调整。脾肾阳虚与饮食、作息密切相关。长期嗜食生冷、熬夜、缺乏运动等习惯会持续耗伤阳气,即使药物对症,若生活方式未改善,阳气仍难恢复。例如,边服药边贪凉饮冷,会直接抵消温补效果。
四、多脏器功能失调。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二者阳虚常累及心、肺、肝等脏。如脾肾阳虚可致心阳不振(心悸)、肺气不足(气短),需多脏腑同调,治疗复杂度显著提升。
五、治疗依从性不足。部分患者对中医治疗期望过高,希望短期内见效,或自行增减药量、停药,导致病情反复。此外,中药需长期调理,部分患者难以坚持,影响疗效。
除上述因素外,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服用温补类中药或保健品。若出现畏寒肢冷、腹泻、水肿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通过舌脉辨证调整方案,切勿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