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病是中医儿科常见病证,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毛发枯稀、饮食异常、精神不振为主要特征,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其核心症状可归纳为以下五点:一、形体与面色改变,体重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皮肤失去光泽;二、消化系统异常,表现为食欲减退或亢进、腹胀、大便干稀不调;三、毛发与指甲变化,头发枯黄易断,指甲薄脆;四、精神行为异常,出现烦躁不安或萎靡嗜睡;五、发育迟缓,身高体重增长缓慢,囟门闭合延迟。

疳病的形成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脾胃为后天之本,若喂养不当、饮食不节或久病伤及脾胃,导致运化失司,水谷精微无法正常输布,则出现气血生化不足。形体消瘦与面色萎黄是气血亏虚的外在表现;消化系统症状源于脾胃运化无力,食物停滞中焦;毛发指甲变化反映肝血不足,因肝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精神行为异常与心神失养相关;发育迟缓则因肾精不足,肾为先天之本,主生长发育。

治疗疳病需遵循健脾和胃、消积导滞、补益气血的原则。除中药调理外,饮食管理至关重要,应避免油腻生冷,选择易消化且营养均衡的食物。需特别强调,疳病的治疗需根据患儿具体证型辨证施治,不可盲目使用补益药物。家长若发现儿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至正规医院儿科就诊,通过专业中医辨证或现代医学检查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避免延误病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