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治疗与放置支架并非完全等同,二者存在包含关系但各有侧重。介入治疗是针对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微创诊疗手段,而支架植入是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术式之一。以下从五个维度展开说明:
- 概念范畴差异介入治疗是利用导管技术对心血管系统进行诊断与治疗的统称,涵盖球囊扩张、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支架植入等多种技术。支架植入仅是介入治疗中解决血管严重狭窄的特定手段。
- 适应症区分介入治疗适用于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无症状心肌缺血等,而支架植入主要针对血管直径狭窄≥70%且存在心肌缺血证据的病例。部分轻度狭窄病变可能仅需球囊扩张或药物球囊治疗。
- 技术手段多样性介入治疗包含单纯球囊扩张、药物涂层球囊、生物可吸收支架、切割球囊等创新技术。例如生物可吸收支架可在完成血管支撑后逐渐降解,避免金属支架长期存留的潜在风险。
- 临床决策因素是否植入支架需综合评估病变长度、钙化程度、分叉病变特征及患者合并症。如左主干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可能需外科搭桥,而弥漫性长病变可能更适合药物球囊治疗。
- 术后管理差异介入治疗后需长期抗血小板治疗,但单纯球囊扩张患者双联抗血小板疗程可能短于支架植入者。生物可吸收支架患者还需定期进行血管内影像学随访。
需要强调的是,冠心病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患者术后应严格遵医嘱进行抗血小板、调脂治疗,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及冠脉CTA。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切勿自行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