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行气右行血”是中医理论中关于人体气血运行路径的一种传统表述,并非绝对解剖学定位,而是基于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与气血理论的意象化概括。其核心含义包括:1.气血运行存在相对分工,气机升降与血行方向可能存在对应关系;2.与脏腑功能相关,如肝主疏泄(气)与脾统血(血)的关联;3.与经络循行相关,如肝经属左、脾经属右的经脉特性;4.与病症表现相关,如左侧气滞与右侧血瘀的辨证参考;5.与治疗原则相关,如左病治气、右病治血的调理思路。
从脏腑功能看,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其经脉循行于人体左侧,故气机郁滞常表现为左胁胀满;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其经脉循行于右侧,血行失常时右腹可能出现压痛。从经络特性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但不同经脉主司功能有别,如手太阴肺经主气,手少阴心经主血,其循行路径与气血运行存在功能关联。从病症表现看,临床可见左侧胸闷(气滞)与右侧下肢静脉曲张(血瘀)同时存在的情况,提示气血运行路径的相对独立性。从治疗原则看,针灸选穴时常考虑左右配伍,如左侧头痛取右侧血海穴以调血,右侧腰痛取左侧太冲穴以行气。从现代研究看,部分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出现左侧腹胀与右侧便血并存的现象,可能与自主神经调节及血管舒缩功能异常有关。
需强调的是,气血运行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情绪、饮食、环境等。出现气血失调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辨证,遵循个体化治疗方案,避免自行对照理论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