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急性期的时间界定并非绝对,通常包括以下五种情况:一是心衰症状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迅速恶化;二是患者短期内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典型急性症状;三是原本稳定的心衰患者因感染、心律失常等诱因导致病情骤然加重;四是出现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五是实验室检查显示BNP/NT-proBNP水平短期内显著升高。
从病理生理学角度看,慢性心衰急性期本质是心脏代偿机制失效的临界状态。当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或后负荷突然增加时,心室舒张末期压力迅速升高,导致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此时患者常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20次/分)、低血压(收缩压<90mmHg)或血氧饱和度下降(<90%)。
诱因识别对判断急性期至关重要。感染是最常见诱因,约占40%-50%,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其次为心律失常(20%-30%),特别是快速房颤;其他诱因包括未控制的高血压、急性冠脉综合征、药物依从性差等。
急性期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室壁运动异常;胸部X线片显示肺水肿征象;心电图可发现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
治疗原则强调及时干预。通过利尿剂减轻体液潴留,血管扩张剂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必要时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增强心肌收缩力。但具体方案需根据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个体化制定。
慢性心衰急性期管理需严格遵循医嘱。患者应定期监测体重、尿量及症状变化,出现呼吸困难加重、下肢水肿等预警信号时需立即就医。切勿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