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切后伤口有个肉坨怎么回事

侧切后伤口出现肉坨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包括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局部血肿机化、缝线排异反应或感染性肉芽肿。需结合伤口愈合时间、外观特征及伴随症状综合判断。

  1. 肉芽组织增生:伤口愈合过程中,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可形成鲜红色、柔软的肉芽组织,触之易出血。多见于愈合早期(1-2周),是机体修复的正常反应,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保持清洁即可自行消退。
  2. 瘢痕形成:愈合后期(1个月后),胶原纤维过度沉积可能导致瘢痕增生,表现为质地较硬、颜色偏白的隆起。与个体体质(如瘢痕体质)及缝合技术相关,可通过局部压迫或激光治疗改善。
  3. 血肿机化:术后出血未完全吸收,血液凝固后被纤维组织包裹,形成硬结样肿块。多伴有局部压痛,需通过超声检查确认,小范围机化可自然吸收,大范围需手术清除。
  4. 缝线排异反应:对可吸收缝线产生免疫反应,局部出现红肿、硬结及渗液,缝线排出后症状缓解。需由医生评估是否需拆除残留缝线。
  5. 感染性肉芽肿:细菌定植引发慢性炎症,形成疼痛性肿块,常伴脓性分泌物。需通过分泌物培养明确病原菌,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治疗。

除上述原因外,伤口愈合期间需严格遵循医嘱,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裂开。若肉坨持续增大、疼痛加剧或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应及时返院复查,通过超声、病理活检等手段明确病因,避免自行挤压或使用偏方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