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CPR)中的ABC流程是急救领域的经典原则,其中'A'代表Airway(气道管理),即确保患者气道开放、无阻塞,为后续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创造条件。气道管理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前提,若气道未通畅,即使进行人工呼吸,氧气也无法有效进入肺部,导致复苏失败。
气道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多方面:首先,意识丧失患者常因舌根后坠或呕吐物堵塞气道,需通过仰头抬颏法或推举下颌法开放气道;其次,异物阻塞(如食物、假牙)需快速清除,避免完全性气道梗阻;再者,颈部损伤患者需采用特殊手法(如双下颌上提法)避免加重脊髓损伤;此外,儿童气道较窄,需调整开放手法(头部后仰角度小于成人);最后,对于疑似颈椎损伤者,开放气道时应尽量减少颈部活动,需由专业人员操作。
除气道管理外,心肺复苏还需结合其他环节:发现患者无反应且无正常呼吸时,应立即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如呼叫急救、获取AED);胸外按压需保持频率100-120次/分、深度5-6cm,避免中断;人工呼吸与按压比例通常为30:2(单人施救时);尽早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可显著提高存活率;复苏后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发症。
需强调,心肺复苏为紧急处理措施,非专业人员接受培训后可实施基础操作,但复杂情况(如儿童、孕妇、创伤患者)需结合具体指南。日常应学习急救技能,遇紧急情况时保持冷静,优先确保自身安全后施救,并尽快联系专业医疗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