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心力衰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主要可归纳为心肌损伤、心脏负荷过重、心律失常、心脏舒张功能障碍及全身性因素五类。
心肌损伤是心衰的核心诱因之一。冠心病导致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会直接破坏心肌细胞,引发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肌炎、心肌病等原发性心肌疾病则通过炎症或遗传机制损伤心肌结构,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
心脏负荷过重分为前负荷(容量负荷)与后负荷(压力负荷)两种。前负荷过重常见于瓣膜关闭不全(如二尖瓣反流)、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导致血液反流增加心室容量;后负荷过重多由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引起,心脏需克服更高阻力泵血,长期超负荷引发心肌肥厚及功能衰竭。
心律失常通过影响心脏节律与协调性导致心衰。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房颤、室速)使心室充盈时间缩短,降低心输出量;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则因心率过慢导致全身灌注不足,两者均可诱发或加重心衰。
心脏舒张功能障碍指心室充盈受限,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肌肥厚导致心室僵硬度增加,舒张期心室无法充分扩张,回心血量减少,进而引发肺循环或体循环淤血。
全身性因素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减退、贫血等,通过代谢紊乱、神经体液调节失衡等机制间接影响心脏功能。例如,糖尿病心肌病可独立导致心肌纤维化,贫血时心脏需加速泵血以维持氧供,长期代偿引发心衰。
心衰的治疗需基于病因与机制制定个体化方案,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定期监测心功能指标,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若出现呼吸困难、水肿加重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评估病情,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