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是中医理论中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础物质,涵盖气(功能活动)与血(营养物质)的协同作用。气血充足则脏腑功能正常,反之则导致疾病。其核心特点包括:推动与温煦作用、滋养与濡润功能、防御外邪能力、精神活动基础及脏腑功能协调。
一、推动与温煦作用
气为血之帅,具有推动血液运行、维持体温恒定的功能。若气虚则血行迟缓,易致血瘀;气滞则血行受阻,引发疼痛或肿块。例如,心气虚可能导致心悸、胸闷,而肺气虚则易引发自汗、气短。
二、滋养与濡润功能
血为气之母,通过循环系统滋养全身组织。血虚则皮肤干燥、毛发枯槁,甚至影响生殖功能。如肝血不足可能导致视物模糊、月经量少,肾血亏虚则易引发腰膝酸软、耳鸣。
三、防御外邪能力
气血充盈可形成“正气”,抵御外邪入侵。气虚者易感冒、过敏,血虚则伤口愈合缓慢。例如,脾胃气血不足可能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卫气不固则自汗盗汗频发。
四、精神活动基础
心主血脉,又主神明。气血调和则神志清晰,气血逆乱则出现失眠、健忘、焦虑等症状。如肝血不足可能引发多梦易醒,心脾两虚则导致记忆力减退。
五、脏腑功能协调
气血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肺朝百脉主气司呼吸。若某一脏腑气血失调,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如肝郁气滞导致脾胃运化失常。
气血状态需结合个体体质、季节变化及疾病阶段综合判断。若出现持续疲劳、面色苍白、月经紊乱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中医辨证施治或现代医学检查明确病因,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