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下观察到的食管黏膜粗糙,通常提示食管黏膜存在慢性炎症、损伤或结构异常,可能由以下5种情况导致:
1.反流性食管炎:胃内容物(如胃酸、胆汁)反流入食管,长期刺激导致黏膜充血、水肿,表面呈颗粒状或粗糙感,可能伴随烧心、反酸症状。2.慢性食管炎:长期吸烟、饮酒或进食过烫食物,可引发食管黏膜慢性炎症,表现为黏膜增厚、纹理紊乱,胃镜下可见黏膜粗糙伴散在糜烂。3.食管黏膜损伤修复期:误食尖锐食物、剧烈呕吐或内镜操作后,黏膜受损处修复过程中可能形成纤维化改变,导致局部黏膜粗糙,需结合病史判断。4.早期食管病变:长期慢性炎症可能诱发食管上皮细胞异型增生,胃镜下表现为黏膜粗糙伴局部隆起或凹陷,需通过病理活检进一步明确性质。5.药物或化学刺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非甾体抗炎药,或误服腐蚀性物质,可导致食管黏膜化学性损伤,表现为弥漫性粗糙改变。
除上述情况外,食管粗糙还需与食管白斑、食管结核等罕见疾病鉴别。发现食管黏膜粗糙后,应完善病理活检、24小时食管pH监测等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调整饮食(如避免辛辣、过烫食物)、规律用药(如抑酸剂、黏膜保护剂),并定期复查胃镜监测病情变化,切勿自行用药或忽视随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