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长期心律不齐是怎么回事

冠心病患者长期心律不齐,通常与心肌缺血、心脏电生理紊乱、心脏结构改变、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及药物副作用等多种因素相关。

  1. 心肌缺血:冠心病的核心病理是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细胞在缺氧状态下,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易引发早搏、房颤等心律失常,表现为心律不齐。
  2. 心脏电生理紊乱:冠心病常伴随心肌纤维化、瘢痕形成,这些病变会干扰心脏正常电传导路径,导致电信号传导延迟或异常,从而引发心律不齐。
  3. 心脏结构改变:长期心肌缺血可导致心脏扩大、心室肥厚等结构改变,进一步影响心脏电活动稳定性,增加心律不齐的风险。
  4.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冠心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或迷走神经张力降低,这种神经调节失衡可诱发或加重心律不齐。
  5. 药物副作用:部分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虽能改善心肌供血,但也可能影响心脏电生理,导致心律不齐,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

除上述因素外,冠心病患者长期心律不齐还可能与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全身性疾病有关。因此,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心电图及心脏功能,一旦出现心悸、胸闷等心律不齐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