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期心肺复苏(CPR)是指基础生命支持(BLS)向高级生命支持(ALS)过渡的关键阶段,其核心在于通过专业干预维持患者循环与呼吸功能,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该阶段通常包含以下五个关键要素:持续高质量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并辅助通气、建立静脉通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监测生命体征并调整策略。
一、持续高质量胸外按压
按压深度需达5-6cm,频率保持100-120次/分,尽量减少中断,确保胸廓充分回弹。此举可维持冠状动脉灌注压,为心肌提供基础氧供。
二、开放气道并辅助通气
通过仰头抬颏法或托颌法开放气道,配合球囊面罩或气管插管进行人工通气,避免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同时改善肺泡通气效率。
三、建立静脉通路
优先选择肘前静脉或颈外静脉,为后续药物输注提供可靠通道。若静脉穿刺困难,可考虑骨内注射(IO)作为替代方案。
四、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在充分按压与通气基础上,可遵医嘱使用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收缩外周血管来提升血压,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五、监测生命体征并调整策略
持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变化,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按压频率、通气参数或药物剂量,避免盲目操作。
临床延伸与注意事项
2期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与实施时效、团队配合密切相关。除上述措施外,患者家属需配合医护人员完成病史提供、知情同意等流程,同时避免干扰抢救操作。若患者恢复自主循环,仍需密切观察并发症(如再灌注损伤、脑水肿等),并遵循医嘱进行后续治疗与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