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恶露是产妇分娩后子宫蜕膜脱落,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等组织经阴道排出的正常生理现象,其成因主要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或胎膜残留、产褥期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及子宫内膜修复延迟五类情况。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恶露持续的常见原因。分娩后,子宫需通过收缩将宫腔内残留物排出,若子宫肌纤维收缩力不足,如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导致子宫过度膨胀,或产妇体力消耗过大,均可能影响收缩效率,导致恶露排出时间延长。
胎盘或胎膜残留也会引发异常恶露。若分娩时胎盘、胎膜组织未完全剥离,残留物会干扰子宫正常复旧,刺激子宫内膜持续出血,表现为恶露量多、色鲜红且伴有血块,需通过超声检查确诊。
产褥期感染是恶露异常的另一诱因。分娩过程中若消毒不彻底,或产后护理不当,细菌可能侵入子宫创面,引发子宫内膜炎,导致恶露出现异味、颜色浑浊,甚至伴有发热、下腹疼痛等症状。
凝血功能障碍虽少见,但需警惕。产妇若存在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等凝血异常疾病,或分娩时大出血导致凝血因子消耗,可能引发恶露淋漓不尽,需通过凝血功能检查排查。
子宫内膜修复延迟也可能导致恶露持续。剖宫产或产程过长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影响修复进程,表现为恶露排出时间超过正常范围(通常为4-6周)。
除上述原因外,产妇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服用止血或活血类药物。若恶露量突然增多、持续鲜红色出血超过2周,或伴有高热、腹痛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超声、血常规等检查明确病因,避免延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