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左侧颈动脉分叉处2.4x0.9强回声斑块
2020-03-04 1870次
病情描述:
左侧颈动脉分叉处2.4x0.9强回声斑块和右侧锁骨下动脉12.7x32.2mm强回声做其它
提示:线上咨询不能代替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答咨询实录
为你推荐
-
颈动脉斑块怎样治疗颈动脉的斑块治疗,分为药物和手术两种方案。对于比较轻的,像30%以下的颈动脉斑块,基本是药物治疗就可以了,一般我们会有这么几种药物,一个是稳定斑块,防止动脉硬化继续发展的,像他汀类的药物,比如说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这一些。另外就是稀释动脉血液,防止血液凝固形成血栓的,像阿司匹林、波立维这一些。再一个就是防止斑块,进一步往严重的发展,比如说严重程度并没有达到50%,但是因为软斑块破裂造成了栓塞,颈动脉栓子脱落到脑子当中,引起一系列症状,这个就比较危险了。所以说第一个要看斑块的大小,造成的狭窄严重程度;再一个我们是通过可以超声定位,颈动脉的核磁共振检查,来对斑块进行定性,及早发现一些不稳定的易损的斑块,这样的话有助于预防并发症。再一个治疗就是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就是对于很严重的斑块,狭窄程度已经超过50%了,我们有两种手术方案。一种是颈动脉的内膜剥脱手术,我们简称CEA,是通过脖子的地方,切一个十公分左右的切口,把这根血管游离出来,阻断之后,用血管剥离子,把斑块完整的剥离下来,是比较彻底的,缺点就是它有一个刀口。另一个手术方法就是颈动脉支架,我们又称CES,是通过微创的方案,从大腿根或者是胳膊上,扎一根导丝进去,然后放一个保护伞,然后进行预扩张,扩张完之后放一个支架,把狭窄地方撑住,这样保证他血管通畅。
02:15 -
颈动脉斑块大小标准值一般颈动脉斑块是指颈部动脉中膜的厚度超过一毫米。正常中膜的厚度不应该超过一毫米,超过一毫米就称之为颈动脉斑块,颈动脉斑块如果增大到一定的程度,占到颈动脉管腔的50%以上,称之为明显的颈动脉狭窄,会对颈动脉的血流造成影响,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的情况出现。如果颈动脉完全闭塞,那有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脑缺血情况,甚至会出现脑梗死的症状,是有治疗意义的。一般对于有症状的,比如头晕、眼前黑矇、得过脑血栓、晕倒过,颈动脉斑块的狭窄程度超过50%,就需要手术了。对于没有症状的颈动脉斑块,狭窄超过75%,也是建议手术的,手术方案选择有颈动脉支架植入或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对于无症状的75%以上的颈动脉狭窄,或者有症状的50%以上的颈动脉狭窄,也是建议手术的。
01:19 -
什么是颈动脉斑块颈动脉斑块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目前认为与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它可以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可能为斑块增大,导致颈动脉管径狭窄,引起颅内低灌注以及斑块脱落,引起栓子,导致颅内动脉栓塞。临床上通过对颈动脉的狭窄程度以及斑块的形态学测定来对颈动脉斑块进行评价,判断它的危害性,它的原因可能是多见于年龄大于60岁,男性,长期吸烟者,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以及高脂血症都是动脉斑块形成的一个危险因素。语音时长 01:08”
-
锁骨下颈动脉斑块随着年龄的增长,基本上每一位患者锁骨下颈动脉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斑块。这种斑块主要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如果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不需要特殊的治疗,但是还是要积极的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尤其注意避免油腻性食物,要低胆固醇饮食,适当的进行体育运动锻炼。如果出现了一些症状,要积极的去完善检查,明确具体的程度。如果引起了脑部缺血综合征,甚至一侧肢体的缺血症状,可以积极的进行手术治疗。如果没有这些明显的症状或者症状比较轻微,可以服用他汀类的药物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稳定和逆转斑块。另外,平时要低盐低糖低油脂低胆固醇饮食,活血化瘀扩血管,如果有高血压以及要及时的进行控制,还可以用一下阿司匹林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语音时长 1:21”
-
左侧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形成左侧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形成通常是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等原因引起,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对症使用药物治疗。1、脂代谢异常:通常是指脂质物质在体内的合成、分解、消化、吸收和运输异常,导致各种组织脂质过多或不足,从而影响机体功能,可能会出现左侧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形成的情况。在治疗方面,有必要消除原因和诱因,如
-
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的斑块一般无明显症状,常由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危险因素引起。需要根据情况选择治疗手段。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危险因素可能引起颈动脉内膜的损伤,且动脉管壁内沉积类似脂类物质,使动脉的弹性降低、管腔变窄,形成斑块。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的斑块更容易形成,因为此处的管腔血流速度相对缓慢且承
-
右侧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形成3.4*1.7这个是颈动脉硬化
-
颈动脉斑块左侧9.7X3.1mm严重吗?您好,动脉斑块的话,只要没有血管狭窄,可以口服他汀类的药物抗动脉硬化治疗。平时注意控制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可控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抽烟,喝酒这些不良生活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