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二型糖尿病不到一年,平日暴饮暴食,缺乏运
2020-10-29 973次
病情描述:
二型糖尿病不到一年,平日暴饮暴食,缺乏运动,4月份发现空腹血糖14.5,性生活开始没有精液,不知和血糖高是否有关?服用消渴丸一日三次,一次10粒后一周后,空腹血糖7.2;后来逐步递减药量,目前一日两次,一次一粒,平日晚饭后徒步7公里,坚持110天,可控制5.5-6之间,近期可能苹果桃子(每天1-2枚),血糖升高7-7.2,现在依然无精液。求解
提示:线上咨询不能代替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答咨询实录
为你推荐
-
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有什么区别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区别相当大,临床的区别是一型糖尿病必须终身打胰岛素,而且从发病起就必须得一直打胰岛素。而一般二型糖尿病在发现早期,可以通过饮食运动将血糖管理好,只有当血糖不能控制好时,才需要增加口服药物。当二型糖尿病持续时间很长,胰岛功能出现下退时,才需要进行胰岛素的治疗。一型糖尿病打胰岛素的原因是胰岛功能的完全缺失,几乎没有胰岛β细胞,是受到免疫的影响或还没有研究明白的特发性影响,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彻底损伤,不能分泌胰岛素。而二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热量过剩、热量堆积,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使胰岛功能出现下降,才会发生二型糖尿病。
01:25 -
为什么会得二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因素有可控和不可控。不可控因素有:第一个是基因易感性,二型糖尿病是具有一定遗传倾向或有家族聚集现象,父母如果患有二型糖尿病,子女患二型糖尿病风险大幅提高,与遗传相关。第二个是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大、器官衰老,患二型糖尿病的风险越来越高,遗传和年龄增长是不可控因素。可控因素有久坐、吃的多、热量堆积、体重增加、肥胖都是导致二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所以如果家里有父母得糖尿病,随着年龄的增大,要对饮食、运动以及体重有更好关注,控制每天摄入热量的总量,如果体重有增加,需做减重处理,能降低二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在平时饮食时做到甜食尽可能不吃,食用食物要少油、少盐,也能减少二型糖尿病发生风险。除此之外,如果每天做有氧运动半小时到一小时,也能大幅度降低二型糖尿病发生风险。
01:44 -
剖腹产不到一年怀孕剖腹产对以后怀孕最大的影响是子宫上存在有瘢痕,这个瘢痕一般要两年左右才能恢复的差不多,如果剖腹产以后不到一年就怀孕了,这种风险是比较大的,它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孕囊容易长在瘢痕这个位置,形成瘢痕妊娠,瘢痕妊娠容易引起大出血。第二,子宫切口以及瘢痕愈合的不是很好,即使孕囊不长在瘢痕的位置,如果在孕囊后期发育的过程中,胎盘长在这个位置,也容易引起胎盘植入,会引起不可控制的大出血,严重的时候可能需要切除子宫。第三,即使避免了瘢痕妊娠以及胎盘植入,由于上次剖宫产距离下一次怀孕时间太短,子宫切口恢复的比较慢,再次怀孕的时候,由于子宫逐步增大,子宫瘢痕部位所受的压力就会比较大,就有可能发生子宫破裂。因此对于剖腹产不到一年怀孕,除非有比较特殊的情况,例如对这个孩子的期望值很大,或者是愿意冒某些方面的风险,一般情况下是不建议保留胎儿的,这种情况一般建议是做药物流产,对于剖腹产以后,一般建议一年半到两年左右,再次怀孕才可以。语音时长 1:48”
-
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的区别一型糖尿病的一般发病相对年龄比较小,而且糖尿病多数成人发病,另外一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的绝对缺乏为主。二型糖尿病的主要是胰岛素的抵抗为主,同时伴有胰岛素功能的部分缺陷,但是随着病程的发展,二型糖尿病也可以在晚期出现胰岛功能的衰退或者是急剧的下降,同时伴有胰岛素的抵抗。另外一型糖尿病往往有自发性的酮症酸中毒的倾向,二型糖尿病也可以出现酮症酸中毒,但是多数是在有一些其他的感染、诱因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另外在治疗方面,一型糖尿病是胰岛素治疗为主,二型糖尿病早期是以药物控制为主。如果随着病程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的下降,也可以最后发展为依赖胰岛素的糖尿病。语音时长 01:34”
-
二型糖尿病和一型糖尿病哪个严重二型糖尿病一般指的是2型糖尿病,一型糖尿病一般指的是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相比,通常1型糖尿病比较严重。一旦患有糖尿病,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积极配合医生治疗。2型糖尿病是常见的糖尿病类型,是由多种病因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人体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所引起的血糖水平持续升高。患者在早期通常
-
一型糖尿病比二型糖尿病重吗一般情况下,一型糖尿病比二型糖尿病重,建议患者积极治疗。一型糖尿病是由患者体内胰岛素匮乏而引起的血糖升高,常发生在年轻患者中,具有急性发作的特点,患者会出现口干多饮、体重减轻、多尿等症状,还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此类患者的血糖波动较大,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而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大且相对稳
-
二型糖尿病目前主要有什么问题?
-
二型糖尿病饮食糖尿病应先进行非药物治疗,进行饮食控制治疗,要控制糖类及高热量的食物摄入,忌油腻,要清淡饮食,多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瓜果蔬菜,超重或肥胖者要减重,要适当的运动和体力劳动,戒烟限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