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水光针2.5毫升够用吗
病情描述:
最近皮肤很松弛,看上去黯淡无光,而且还有一些细微的皱纹,想去打水光针,对这个具体的剂量不是很清楚,想问下水光针2.5毫升够用吗?
答医生回答
病情分析:
水光针2.5毫升够用,使用水光针一次的剂量大概在2毫升左右,注射以后可以快速补充皮肤内所需的水分,还可以将皮肤上的皱纹去除,使皮肤看起来水润,光滑,而且用手涂抹的时候会有弹性。注射水光针以后,局部会出现轻微肿胀以及疼痛的现象,短时间内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导致皮肤出现感染的现象。
意见建议:
为你推荐
-
脑出血40毫升严重吗脑出血是一个常见的神经科疾病,一般来讲严重程度与出血的量,还有出血的位置有一定的相关。那么脑出血与患者的功能状态,基础疾病都会影响到患者的预后,一般来讲40毫升出血,还是比较严重的。如果在丘脑,或者像一些相应的位置,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还是需要手术治疗。另外对于脑出血40毫升的患者,我们要检查全身的境况,有没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引起的,例如高血压要进行降压,防止出血的加重。
01:08 -
脑出血12毫升严重吗脑出血12毫升单纯从出血量来看其实是不严重的,但是事实上因为脑出血跟脑出血的位置有关,不同的部位引起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譬如如果12毫升出血在脑干部位,可能就是致命的打击,会导致人呼吸、心跳的停止,甚至昏迷不醒了。但是如果在小脑的部位上,可能不至于这么严重,不至于引起昏迷,但是也是比较严重的,会引起水肿,可能是需要进行手术切除的。但是如果在其他部位,譬如在小脑幕以上,12毫升的出血量是非常少的,一般是不严重,不需要做手术治疗的,通过药物治疗,自己慢慢就可以吸收了。
01:21 -
脑出血15毫升脑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出血量多少与沥青的轻重是有很大关系的,者也要看具体的出血位置,最常见的位置是在具体区域,如果是这个位置的出血十五毫升并不算多,一般病情不重,大多数意识清楚,可能存在对策的轻度的偏瘫,情况一般预后是比较好的,积极的治疗,可以吸收并且症状也是有可能完全恢复的,在早期需要用一些止血药物预防出血增多,并且需要应用一些消肿、脱水药物和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并且要吸氧以及进行心电监护。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果出现病情加重及时的复产ct,如果出血实在难以消除,以下位于小脑,这出水量是比较大的,这需要进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小脑以下的空间非常小,十五毫升就足以压迫脑干引起脑疝,而如果是晕倒干为止,那就更严重了,脑袋位置的出血超过十毫升一般就很难再有生还的。大多数会的因为早期出现脑功能衰竭而死亡。语音时长 1:37”
-
脑出血100毫升脑出血出血量只要在30毫升以上就是属于比较严重的。目前100毫升属于大量的出血。这么大的出血危险性是非常高的。首先会压迫脑干和动眼神经,导致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和意识昏迷,脑干压迫时间过长会导致脑干功能衰竭,可以引起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所以这种状况如果保守治疗是没有恢复希望的,这会因为上述的脑疝而导致出现死亡。要想治疗需要进行手术处理,需进行急症手术清除血肿,越快地解除压迫能够恢复的希望越大。手术以后一般病人还是无法短时间清醒,术后还是要继续的治疗,可以应用甘露醇脱水消肿来降低颅内压力,应用神经节苷酯和乙酰谷酰胺等营养神经,是可以用纳米粉或者纳洛酮来促醒。而在后期还可以做高压氧和针灸治疗,对于恢复是有一定帮助的,即使是这样治疗最终能不能保住生命,目前也不好进行判断,只能继续治疗观察。语音时长 1:38”
-
水光针2.5毫升够用吗水光针2.5毫升一般够用。水光针的主要成分就是透明质酸和胶原蛋白,注入到皮肤的真皮层内可以起到补水、保湿、嫩肤的效果,一针水光针大约在2毫升左右,在脸部皮肤注射一次足够用,所以不用太过于担心。在注射水光针过程中操作不当就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所以一定要去正规的美容机构进行注射。
-
瘦脸针2.5毫升每个点注射多少毫升瘦脸针2.5毫升每个点一般需要注射0.2~0.3毫升。注射瘦脸针是目前常用的一种美容项目,通过把一定量的瘦脸针注射到咬肌部位使咬肌萎缩,从而达到瘦脸的效果。在打过瘦脸针之后,要注意适当的多休息,不要吃过硬的食物,不要饮酒,不要吃辣椒。
-
复方黄松洗液160毫升和200毫升区别复方黄松洗液160毫升和200毫升区别是外包装不一样、价格不同。200毫升的复方黄松洗液瓶子要大一些,价格也会偏高一些,160毫升的复方黄柏洗液瓶子要小一些,价格也会稍微偏低一些。但是药物治疗效果等基本相同,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
脑出血三十毫升脑出血患者出血量达30ml的时候,说明出血量也是比较大的,往往具有手术的指征。患者临床症状的轻重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等都密切相关,比如说脑干、丘脑等部位的出血,往往病情就比较重。如桥脑的出血若是出血量大于5ml的话,生命体征往往也是不平稳的。脑出血这个疾病在中医上我们又可以称之为中风,中风在中医上又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