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中医是如何认识脾胃概念的
病情描述:
中医是如何认识脾胃概念的
答医生回答
病情分析:
中医的藏象学说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所以说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认为人体的气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的。又说脾胃是“后天之本”,就是人生存的根本。
意见建议:
由于脾胃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即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可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反之,若饮食失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响及脾的升清与运化,可出现腹胀泄泻等症,所以日常饮食建议七分饱。
为你推荐
-
中医如何看待冠心病的认识早在《素问》年间,就已经有这个论述,那么中医认为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应该属于胸痹或者是真心痛等等,那么早在《内经》时代,就有论述讲胸痛者、心疼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肩痛、两臂内痛。这个是最早对冠心病的一个论述了,那么《灵枢·厥论》里也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指的是冠心病最危重的一个情况,就是心肌梗死的一个论述,也就是说早在2000年以前,中国古代的医籍上,对冠心病已经有了明确的论述了。
01:27 -
中医如何认识黄褐斑中医学对黄褐斑认识已经很久了,因为这个病从古至今它一直存在。它主要认为黄褐斑的发病原因是一个从气到血,从虚到实到,虚实夹杂的一个过程。黄褐斑的发生往往从气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往往我们得黄褐斑的人,有一些人他心情烦躁,中医讲肝气郁滞。肝气郁滞,气机不调导致了气血的瘀滞,气血瘀滞导致瘀血,阻滞在我们的皮肤上,所以出现了黄褐斑的发生,这是中医学对黄褐斑的基本认识。当然我们在一些妊娠期、哺乳期,这样出现的黄褐斑,它和我们妊娠期这个时候,我们主要的气血都去养胞胎,导致我们皮肤失去了润养,所以导致气血不通,气血失和,局部出现瘀血,阻滞的情况。
01:33 -
怎么认识中医的脾胃与西医的脾胃中医和西医都有脾和胃之两大脏器之名,但是由于中医和西医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体系,有着不同的理论结构,所以对脾胃的认识也有不同,中医认为脾胃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疏布其精微物质的主要脏器,两者密不可分。人出生之后机体生命活动的延续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因此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西医认为脾和胃是两个独立的器官,胃属于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具有收纳食物,分泌胃液及内分泌的功能,即使消化吸收器官,也是复杂的胃肠道内分泌器官的组成部分,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储血,造血,清除衰老红细胞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功能。中医的脾胃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功能学概念,概括了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及代谢的过程,所以用后天之本来强调它们的重要性,而西医的脾和胃是指功能不相关的两个器官,各有不同的解剖形态和功能。语音时长 1:29”
-
中医是如何认识甲亢的甲亢中医称之为瘿病,主要由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导致。忿郁恼怒或忧愁思虑日久使肝气失于条达,气机郁滞,则津液不得正常输布,易于凝聚成痰,气滞痰凝,壅结颈前,则形成瘿病。饮食失调或居住的高山地区,水土失宜,一是影响脾胃的功能,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聚而成痰。二是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发为瘿病。语音时长 01:08”
-
怎么认识中医的脾胃与西医的脾胃病情分析:中医的脾胃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功能性的概念,主要是指的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营养代谢的功能,而西医的脾胃是两个不同的器官,具有不同的解剖形态以及各自不同的功能,胃主要是容纳和初步消化食物,脾脏在西医中则是一个淋巴器官,参与免疫活动。意见建议:无论是中医的脾胃还是西医的脾胃,都和消化系统有着一定的联系,可以尽量的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吃一些清淡的,有营养的食物,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有利于消化系统功能的改善。
-
中医是如何认识肺癌的病情分析:在中医来说没有肺癌这个名字,肺癌是西医的叫法。中医认为肺癌是全身性疾病,肺部肿块只是其中的表现症状之一,其发病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引起,内因主要是因为正气先虚,外因主要是因为邪毒趁虚而入,以致肺脏失去正常功能,痰与瘀交阻,日久逐渐形成了肺部肿瘤。意见建议:肺部肿瘤对于健康的威胁很大,中医在治疗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患者生存时间。但是在治疗上要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比较好。
-
中医是如何认识甲亢的中医认为甲亢就是阴虚火旺和肝脏方面出现疾病的原因造成的。因为甲亢如果长时间不治疗,可能会导致甲亢性心脏病的情况发生,对生命有很大的危险,所以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按时去医院检查,了解自己身体恢复情况。患者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明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进
-
中医是如何认识骨刺的骨刺属中医的“痹症”范畴,亦称“骨痹”。是比较难治的一种病,中医认为本病与肝肾亏虚,外伤劳损,外感风寒,痰湿内阻等有关系。可以从改变生活和工作的不良习惯,避免长时间跑、跳、蹲。选择正确的运动方式,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既可以减轻疼痛,又可以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