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机械压迫、动静力失衡两大方面,机械压迫分为椎间盘膨出或突出、椎体移位、椎间隙变窄,骨赘形成等骨性改变所致的脊髓、血管、神经等结构的静态机械压迫。
动力是颈椎病发生的始动因素,动力失衡如颈区异常,骨赘形成等是颈椎适应力改变的生理性保护反应,可使失稳的颈椎趋向稳定,也可对周围的血管、神经造成压迫,产生致病作用。
而功能锻炼对具有动力失衡病理特点的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通过紧急训练,牵升颈部韧带,增强颈肩、背部的肌力,增加颈椎的稳定性和颈椎的活动范围,改善循环和颈椎间各关节的功能,纠正不良的姿势,减轻肌肉痉挛,修正动力失衡,恢复动静力平衡。
对于具有明显的机械压迫,颈力失衡,对周围脊髓、神经、血管造成压迫的颈椎病则需要配合其他手段,如手法治疗、牵引治疗等或者采取手术方式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