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胃肠间质肿瘤

00:00
02:28

医生主讲实录

胃肠间质肿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质源性肿瘤,占消化道肿瘤的1%到3%。其中,60%到70%发生在胃,20%到30%发生在小肠,10%发生在结直肠,也可以发生在食管,网膜和肠系膜等部位。

这类肿瘤起源于胃肠道未定向分化的间质细胞,其中KIT蛋白就是重要的诊断标志物。发病年龄,晚发,75%的发生在五十岁以上的人群,男女发病率相近。

胃肠道间质瘤的肿瘤可以单发或者是多发,直径从1厘米到20厘米以上不等,质地坚韧,边界清楚,表面呈结节状。瘤体生长较大的可以造成瘤体内的出血,坏死和囊性变,并可以在黏膜表面形成溃疡,导致消化道出血。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和生产方式有关。肿瘤小的时候的症状不明显,可有上腹部不适,或者是类似消化溃疡病的消化道症状,如果瘤体较大,可以摸到腹部包块,肿瘤在浸润胃肠道的腔内,常常有消化道出血的表现。小肠的间质瘤容易发生肠梗阻,十二指肠间质瘤可以压迫胆总管,引起梗阻性的黄疸。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首选手术治疗,手术就是完整的切除的话,术中应该避免肿瘤的破裂,胃肠间质瘤的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所以在手术当中不必要进行淋巴清扫。如果是中高危险度的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可以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口服,控制术后复发,改善预后。对于那些治疗的不彻底,就是切除不彻底,或者是术后复发转移的,也可以利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进行治疗,有效率大概在50%左右。甲磺酸伊马替尼也就是电影《我不是药神》里面说的那种药物,商品名叫格列卫。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