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心室重构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核心目标之一,其核心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β受体阻滞剂。这三大类药物通过不同机制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延缓心肌纤维化与心室扩大进程,是改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键治疗手段。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后负荷,同时抑制醛固酮分泌减少水钠潴留。其代表药物如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已被证实可降低全因死亡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则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适用于ACEI不耐受患者,如氯沙坦、缬沙坦,二者在抑制心室重构方面具有等效性。β受体阻滞剂通过拮抗交感神经兴奋,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代表性药物包括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长期使用可逆转心肌重构。
除上述药物外,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在特定患者中可进一步抑制心肌纤维化,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则通过改善代谢重构发挥保护作用。需强调的是,心室重构的干预需基于个体化评估,药物选择与剂量调整需严格遵循临床指南。患者切勿自行调整用药方案,应定期复诊监测血压、心率及肾功能指标,出现呼吸困难加重、下肢水肿等新发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